蘇東坡:(北宋文學家、書畫家、唐宋八大家之一)

蘇東坡:(北宋文學家、書畫家、唐宋八大家之一)

代表作品:

書籍摘要:蘇東坡:一般稱蘇軾(1037年1月8日-1101年8月24日),字子瞻、和仲,號鐵冠道人、東坡居士,世稱蘇東坡、蘇仙,漢族,眉州眉山(四川省眉山市)人,祖籍河北欒城,北宋著名文學家...

人物介紹

蘇東坡:(北宋文學家、書畫家、唐宋八大家之一)

蘇東坡:一般稱蘇軾(1037年1月8日-1101年8月24日),字子瞻、和仲,號鐵冠道人、東坡居士,世稱蘇東坡、蘇仙,漢族,眉州眉山(四川省眉山市)人,祖籍河北欒城,北宋著名文學家、書法家、畫家。

嘉祐二年(1057),蘇軾進士及第。宋神宗時在鳳翔、杭州、密州、徐州、湖州等地任職。元豐三年(1080),因“烏臺詩案”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。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學士、侍讀學士、禮部尚書等職,并出知杭州、潁州、揚州、定州等地,晚年因新黨執(zhí)政被貶惠州、儋州。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,途中于常州病逝。宋高宗時追贈太師,謚號“文忠”。

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(lǐng)袖,在詩、詞、散文、書、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。文縱橫恣肆;詩題材廣闊,清新豪健,善用夸張比喻,獨具風格,與黃庭堅并稱“蘇黃”;詞開豪放一派,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,并稱“蘇辛”;散文著述宏富,豪放自如,與歐陽修并稱“歐蘇”,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蘇軾善書,“宋四家”之一;擅長文人畫,尤擅墨竹、怪石、枯木等。

作品有《東坡七集》《東坡易傳》《東坡樂府》《瀟湘竹石圖卷》《古木怪石圖卷》等。

人物生平

早年經(jīng)歷

蘇軾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(1037年1月8日)出生于眉州眉山,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后。蘇軾的父親蘇洵,即《三字經(jīng)》里提到的“二十七,始發(fā)奮”的“蘇老泉”。蘇洵發(fā)奮雖晚,但是很用功。蘇軾其名“軾”原意為車前的扶手,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,不可或缺之意。慶歷八年(1048年),蘇洵因父喪居家,閉戶讀書,把自己的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幼子蘇轍。

蘇軾生性放達,為人率真,深得道家風范。好交友、好美食,創(chuàng)造許多飲食精品,好品茗,亦雅好游山林。

進京應(yīng)試

嘉祐元年(1056年),蘇軾首次出川赴京,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。蘇洵帶著二十一歲(農(nóng)歷虛歲)的蘇軾、十九歲的蘇轍,自偏僻的西蜀地區(qū),沿江東下,于嘉祐二年(1057年)進京應(yīng)試。

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(lǐng)袖歐陽修,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。二人正銳意于詩文革新,蘇軾清新灑脫的文風,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。策論的題目是《刑賞忠厚之至論》,蘇軾的《刑賞忠厚之至論》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,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,為了避嫌,使他只得第二。蘇軾在文中寫道:“皋陶為士,將殺人。皋陶曰殺之三,堯曰宥之三。”歐、梅二公既嘆賞其文,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。及蘇軾謁謝,即以此問軾,蘇軾答道:“何必知道出處!”歐陽修聽后,不禁對蘇軾的豪邁、敢于創(chuàng)新極為欣賞,而且預(yù)見了蘇軾的將來:“此人可謂善讀書,善用書,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?!?/p>

名動京師

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贊下,蘇軾一時聲名大噪。他每有新作,立刻就會傳遍京師。當父子名動京師、正要大展身手時,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。二兄弟隨父回鄉(xiāng)奔喪。嘉祐四年(1059年)十月,守喪期滿回京。嘉祐六年(1061年),蘇軾應(yīng)中制科考試,即通常所謂的“三年京察”,入第三等,為“百年第一”,授大理評事、簽書鳳翔府判官。四年后還朝,任判登聞鼓院。

治平三年(1066年),蘇洵病逝,蘇軾、蘇轍兄弟扶柩還鄉(xiāng),守孝三年。三年之后,蘇軾還朝。此時,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。蘇軾的許多師友,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歐陽修在內(nèi),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,被迫離京。朝野舊雨凋零,蘇軾眼中所見,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“平和世界”。

自請出京

熙寧四年(1071年),蘇軾上書談?wù)撔路ǖ谋撞?。王安石頗感憤怒,于是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。蘇軾于是請求出京任職,被授為杭州通判。

熙寧七年(1074年)秋,蘇軾調(diào)往密州(山東諸城)任知州。熙寧十年(1077年)四月至元豐二年(1079年)三月,在徐州任知州。元豐二年(1079年)四月調(diào)為湖州知州。他在地方任職時革新除弊,因法便民,頗有政績。

烏臺詩案

元豐二年(1079年),四十三歲的蘇軾被調(diào)為湖州知州。上任后,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《湖州謝表》,這本是例行公事,但蘇軾是詩人,筆端常帶感情,即使官樣文章,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,說自己“愚不適時,難以追陪新進”,“老不生事或能牧養(yǎng)小民”,這些話被新黨利用,說他“愚弄朝,妄自尊大”、“銜怨懷怒”、“指斥乘輿”、“包藏禍心”,又諷刺政府,莽撞無禮,對皇帝不忠,如此大罪可謂死有余辜。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,一時間,朝廷內(nèi)一片倒蘇之聲。

七月二十八日,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,解往京師,受牽連者達數(shù)十人。這就是北宋著名的“烏臺詩案”(烏臺,即御史臺,因其上植柏樹,終年棲息烏鴉,故稱烏臺)。

烏臺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蘇軾一生的轉(zhuǎn)折點。新黨們非要置蘇軾于死地不可,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。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,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。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,也上書說:“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?”在大家努力下,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“一言而決”,蘇軾得到從輕發(fā)落,貶為黃州(今湖北黃岡)團練副使,“本州安置”,受當?shù)毓賳T監(jiān)視。蘇軾下獄一百零三日,險遭殺身之禍。幸虧宋太祖趙匡胤時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,他才算躲過一劫。

被貶黃州

黃州團練副使一職相當?shù)臀ⅲo實權(quán),而此時蘇軾經(jīng)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。蘇軾到任后,心情郁悶,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,寫下了《赤壁賦》、《后赤壁賦》和《念奴嬌·赤壁懷古》等名作,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。公務(wù)之余,他帶領(lǐng)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,種田幫補生計?!皷|坡居士”的別號便是蘇軾在這時起的。

東山再起

元豐七年(1084年),蘇軾離開黃州,奉詔赴汝州就任。由于長途跋涉,旅途勞頓,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。汝州路途遙遠,且路費已盡,再加上喪子之痛,蘇軾便上書朝廷,請求暫時不去汝州,先到常州居住,后被批準。當他準備要南返常州時,神宗駕崩。常州一帶水網(wǎng)交錯,風景優(yōu)美。他在常州居住,既無饑寒之憂,又可享美景之樂,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,能與家人、眾多朋友朝夕相處。蘇軾于是選擇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。

元豐八年(1085年),宋哲宗即位,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,臨朝聽政,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,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。蘇軾復(fù)為朝奉郎知登州(蓬萊)。四個月后,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。在朝半月,升為起居舍人。三個月后,升中書舍人。不久,再又升翰林學士、知制誥,知禮部貢舉。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,認為其與所謂“王黨”不過一丘之貉,再次向朝廷提出諫議。他對舊黨執(zhí)政后,暴露出的腐敗現(xiàn)象進行了抨擊,由此,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,于是又遭誣告陷害。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黨,又不能見諒于舊黨,因而再度自求外調(diào)。

筑建蘇堤

元祐四年(1089年),蘇軾任龍圖閣學士、知杭州。由于西湖長期沒有疏浚,淤塞過半,“崶臺平湖久蕪漫,人經(jīng)豐歲尚凋疏”,湖水逐漸干涸,湖中長滿野草,嚴重影響了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。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,動用民工二十余萬,開除葑田,恢復(fù)舊觀,并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(今三潭映月)作為標志。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,筑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,堤有六橋相接,以便行人,后人名之曰“蘇公堤”,簡稱“蘇堤”。

“東坡處處筑蘇堤”,蘇軾一生筑過三條長堤。蘇軾被貶潁州(今安徽阜陽)時,對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,并筑堤。紹圣元年(1094年),蘇軾被貶為遠寧軍節(jié)度副使、惠州(今廣東惠陽)安置。年近六旬的蘇軾,日夜奔馳,千里迢迢赴貶所,受到了嶺南百姓熱情的歡迎。蘇軾把皇帝賞賜的黃金拿出來,捐助疏浚西湖,并修了一條長堤。為此,“父老喜云集,簞壺無空攜,三日飲不散,殺盡村西雞”,人們歡慶不已。

流落儋州

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,自比唐代的白居易。但元祐六年(1091年),他又被召回朝。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,元祐六年八月調(diào)往潁州任知州、元祐七年(1092年)二月任揚州知州、元祐八年(1093年)九月任定州知州。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,哲宗執(zhí)政,新黨再度執(zhí)政,紹圣元年(1094年)六月,別為寧遠軍節(jié)度副使,再次被貶至惠州(今廣東惠陽)。

紹圣四年(1097年),年已六十二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(今海南儋州)。據(jù)說在宋朝,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。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(xiāng),“我本儋耳氏,寄生西蜀州”。他在這里辦學堂,介學風,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,追至儋州,從蘇軾學。在宋代一百多年里,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。但蘇軾北歸不久,這里的姜唐佐就舉鄉(xiāng)貢。為此蘇軾題詩:“滄海何曾斷地脈,珠崖從此破天荒。”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、播種人,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。在儋州流傳下來的東坡村、東坡井、東坡田、東坡路、東坡橋、東坡帽等等,表達了人們的緬懷之情,連語言都有一種“東坡話”。

身逝常州

宋徽宗即位后,蘇軾相繼被調(diào)為廉州安置、舒州團練副使、永州安置。元符三年四月(1100年),朝廷頒行大赦,蘇軾復(fù)任朝奉郎。

北歸途中,蘇軾于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(1101年8月24日)在常州(今屬江蘇)逝世,享年六十五歲。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(今河南郟縣)鈞臺鄉(xiāng)上瑞里。次年,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。宋高宗即位后,追贈蘇軾為太師,謚號“文忠”。

主要成就

文學成就

蘇軾在詞的創(chuàng)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,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(fā)展而言,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。蘇軾繼柳永之后,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,最終突破了詞為“艷科”的傳統(tǒng)格局,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,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(zhuǎn)變?yōu)橐环N獨立的抒情詩體,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(fā)展方向。

蘇軾對詞的變革,基于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“自成一家”的創(chuàng)作主張。自晚唐、五代以來,詞一直被視為“小道”。柳永雖然一生專力寫詞,推進了詞體的發(fā)展,但卻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。而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。他認為詩詞同源,本屬一體,詞“為詩之苗裔”,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,但它們的藝術(shù)本質(zhì)和表現(xiàn)功能應(yīng)是一致的。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并論,由于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,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、實現(xiàn)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(jù)。

為了使詞的美學品位真正能與詩并駕齊驅(qū),蘇軾還提出了詞須“自是一家”的創(chuàng)作主張。此處的“自是一家”之說,是針對不同于柳永詞的“風味”而提出的,其內(nèi)涵包括:追求壯美的風格和闊大的意境,詞品應(yīng)與人品相一致,作詞應(yīng)像寫詩一樣,抒發(fā)自我的真實性情和獨特的人生感受。因為只有這樣才能“其文如其為人”(《答張文潛縣丞書》),在詞的創(chuàng)作上自成一家。蘇軾一向以文章氣節(jié)并重,在文學上則反對步人后塵,因而他不滿意秦觀“學柳七作詞”而缺乏“氣格”。

擴大詞的表現(xiàn)功能,開拓詞境,是蘇軾改革詞體的主要方向。他將傳統(tǒng)的表現(xiàn)女性化的柔情之詞為擴展為表現(xiàn)男性化的豪情之詞,將傳統(tǒng)上只表現(xiàn)愛情之詞擴展為表現(xiàn)性情之詞,使詞像詩一樣可以充分表現(xiàn)作者的性情懷抱和人格個性。蘇軾讓充滿進取精神、胸懷遠大理想、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詞世界,改變了詞作原有的柔軟情調(diào),開啟了南宋辛派詞人的先河。

與蘇詩一樣,蘇詞中也常常表現(xiàn)對人生的思考。這種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,增強了詞境的哲理意蘊。蘇軾雖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夢,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,而是力求自我超脫,始終保持著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(tài)度。

蘇詞比較完整地表現(xiàn)出作者由積極轉(zhuǎn)而矛盾苦悶,力求超脫自適而不斷追求的心路歷程和他疏狂浪漫、多情善思的個性氣質(zhì)。繼柳永、歐陽修之后,蘇軾進一步使詞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與創(chuàng)作主體由分離走向同一。

蘇詞既向內(nèi)心的世界開拓,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。不同于晚唐、五代文人詞所表現(xiàn)的狹小的生活場景,蘇軾不僅在詞中大力描繪了作者日常交際、閑居讀書及躬耕、射獵、游覽等生活場景,而且進一步展現(xiàn)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。

蘇軾用自己的創(chuàng)作實踐表明:詞是無事不可寫,無意不可入的。詞與詩一樣,具有充分表現(xiàn)社會生活和現(xiàn)實人生的功能。由于蘇軾擴大了詞的表現(xiàn)功能,豐富了詞的情感內(nèi)涵,拓展了詞的時空場景,從而提高了詞的藝術(shù)品味,把詞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學殿堂,使詞從“小道”上升為一種與詩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體。

“以詩為詞”的手法則是蘇軾變革詞風的主要武器。所謂“以詩為詞”,是將詩的表現(xiàn)手法移植到詞中。蘇詞中較成功的表現(xiàn)有用題序和用典故兩個方面。

有了詞題和詞序,既便于交代詞的寫作時地和創(chuàng)作緣起,也可以豐富和深化詞的審美內(nèi)涵。在詞中大量使事用典,也始于蘇軾。詞中使事用典,既是一種替代性、濃縮性的敘事方式,也是一種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。蘇詞大量運用題序和典故,豐富和發(fā)展了詞的表現(xiàn)手法,對后來詞的發(fā)展產(chǎn)生了重大影響。

從本質(zhì)上說,蘇軾“以詩為詞”是要突破音樂對詞體的制約和束縛,把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變?yōu)橐环N獨立的抒情詩體。蘇軾寫詞,主要是供人閱讀,而不求人演唱,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,雖也遵守詞的音律規(guī)范而不為音律所拘。正因如此,蘇軾作詞時揮灑如意,即使偶爾不協(xié)音律規(guī)范也在所不顧。也正是如此,蘇詞像蘇詩一樣,表現(xiàn)出豐沛的激情,豐富的想象力和變化自如、多姿多彩的語言風格。雖然蘇軾現(xiàn)存的三百六十二首詞中,大多數(shù)詞的風格仍與傳統(tǒng)的婉約柔美之風比較接近,但已有相當數(shù)量的作品體現(xiàn)出奔放豪邁、傾蕩磊落如天風海雨般的新風格,如《水調(diào)歌頭·明月幾時有》。

在兩宋詞風轉(zhuǎn)變過程中,蘇軾是關(guān)鍵人物。王灼《碧雞漫志》說:“東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,偶爾作歌,指出向上一路,新天下耳目,弄筆者始知自振?!睆娀~的文學性,弱化詞對音樂的依附性,是蘇軾為后代詞人所指出的“向上一路”。后來的南渡詞人和辛派詞人就是沿著此路而進一步開拓發(fā)展的。

詩作

蘇軾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都毫無掩飾地表現(xiàn)在其文學作品中,其中又以詩歌最為淋漓酣暢。在二千七百多首蘇詩中,干預(yù)社會現(xiàn)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十分突出。蘇軾對社會現(xiàn)實中種種不合理的現(xiàn)象抱著“一肚皮不入時宜”的態(tài)度,始終把批判現(xiàn)實作為詩歌的重要主題。更可貴的是,蘇軾對社會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,也未局限于眼前,他對封建社會中由來已久的弊政、陋習進行抨擊,體現(xiàn)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識。

蘇軾一生宦海浮沉,奔走四方,生活閱歷極為豐富。他善于從人生遭遇中總結(jié)經(jīng)驗,也善于從客觀事物中見出規(guī)律。在他眼中,極平常的生活內(nèi)容和自然景物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,如《題西林壁》和《和子由澠池懷舊》兩詩。在這些詩中,自然現(xiàn)象已上升為哲理,人生的感受也已轉(zhuǎn)化為理性的反思。尤為難能可貴的是,詩中的哲理是通過生動、鮮明的藝術(shù)意象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來,而不是經(jīng)過邏輯推導(dǎo)或議論分析所得。這樣的詩歌既優(yōu)美動人,又饒有趣味,是名副其實的理趣詩?!安蛔R廬山真面目”和“雪泥鴻爪”一問世即流行為成語,說明蘇軾的理趣詩受到普遍喜愛。蘇詩中類似的作品還有很多,如《泗州僧伽塔》、《飲湖上初晴后雨》、《慈湖夾阻風》等。蘇軾極具靈心慧眼,所以到處都能發(fā)現(xiàn)妙理新意。

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蘇軾對沉浮榮辱持有冷靜、曠達的態(tài)度,這在蘇詩中有充分的體現(xiàn)。蘇軾在逆境中的詩篇當然含有痛苦、憤懣、消沉的一面,但蘇軾更多的詩則表現(xiàn)了對苦難的傲視和對痛苦的超越。

蘇軾學博才高,對詩歌藝術(shù)技巧的掌握達到了得心應(yīng)手的純熟境界,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對待藝術(shù)規(guī)范,縱意所如,觸手成春。而且蘇詩的表現(xiàn)能力是驚人的,在蘇軾筆下幾乎沒有不能入詩的題材。

以“元祐”詩壇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詩的鼎盛時期,蘇軾與王安石、黃庭堅、陳師道等人的創(chuàng)作將宋詩藝術(shù)推向了高峰。就風格個性的突出、鮮明而言,王、黃、陳三家也許比蘇軾詩更引人注目。然而論創(chuàng)作成就,則蘇軾無疑是北宋詩壇上第一大家。在題材的廣泛、形式的多樣和情思內(nèi)蘊的深厚這幾個維度上,蘇詩都是出類拔萃的。更重要的是,蘇軾具有較強的藝術(shù)兼容性,他在理論上和創(chuàng)作中都不把某一種風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。這樣,蘇軾雖然在創(chuàng)造宋詩生新面貌的過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,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詩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這兩個主要缺點。所以蘇軾在總體成就上實現(xiàn)了對同時代詩人的超越,成為最受后代廣大讀者歡迎的宋代詩人。

文章

蘇軾的文學思想是文、道并重。他推崇韓愈和歐陽修對古文的貢獻,都是兼從文、道兩方面著眼的。但是蘇軾的文道觀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獨特性。首先,蘇軾認為文章的藝術(shù)具有獨立的價值,如“精金美玉,文章并不僅僅是載道的工具,其自身的表現(xiàn)功能便是人類精神活動的一種高級形態(tài)。其次,蘇軾心目中的“道”不限于儒家之道,而是泛指事物的規(guī)律。所以蘇軾主張文章應(yīng)像客觀世界一樣,文理自然,姿態(tài)橫生。他提倡藝術(shù)風格的多樣化和生動性,反對千篇一律的統(tǒng)一文風,認為那樣會造成文壇“彌望皆黃茅白葦”般的荒蕪。

正是在這種獨特的文學思想指導(dǎo)下,蘇軾的散文呈現(xiàn)出多姿多彩的藝術(shù)風貌。他廣泛地從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藝術(shù)營養(yǎng),其中最重要的淵源是孟子和戰(zhàn)國縱橫家的雄放氣勢、莊子的豐富聯(lián)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風格。蘇軾確實具有極高的表現(xiàn)力,在他筆下幾乎沒有不能表現(xiàn)的客觀事物或內(nèi)心情思。蘇文的風格則隨著表現(xiàn)對象的不同而變化自如,像行云流水一樣的自然、暢達。韓愈的古文依靠雄辯和布局、蓄勢等手段來取得氣勢的雄放,而蘇文卻依靠揮灑如意、思緒泉涌的方式達到了同樣的目的。蘇文氣勢雄放,語言卻平易自然,這正是宋文異于唐文的特征之一。

蘇軾擅長寫議論文。他早年寫的史論有較濃的縱橫家習氣,有時故作驚人之論而不合義理,如《賈誼論》責備賈誼不知結(jié)交大臣以圖見信于朝廷,《范增論》提出范增應(yīng)為義帝誅殺項羽。但也有許多獨到的見解,如《留侯論》謂圯上老人是秦時的隱君子,折辱張良是為了培育其堅忍之性;《平王論》批評周平王避寇遷都之失策,見解新穎而深刻,富有啟發(fā)性。這些史論在寫作上善于隨機生發(fā),翻空出奇,表現(xiàn)出高度的論說技巧,成為當時士子參加科場考試的范文,所以流傳極廣。蘇軾早年的政論文也有類似的風格特點,但隨著閱歷的加深,縱橫家的習氣遂逐漸減弱,例如元祐以后所寫的一些奏議,內(nèi)容上有的放矢,言詞則剴切沉著,接近于賈誼、陸贄的文風。

史論和政論雖然表現(xiàn)出蘇軾非凡的才華,但雜說、書札、序跋等議論文,更能體現(xiàn)蘇軾的文學成就。這些文章同樣善于翻新出奇,但形式更為活潑,議論更為生動,而且往往是夾敘夾議,兼帶抒情。它們以藝術(shù)感染力來加強邏輯說服力,所以比史論和政論更加具備美文的性質(zhì)。

蘇軾的敘事記游之文,敘事、抒情、議論三種功能更是結(jié)合得水乳交融。

由于蘇軾作文以“辭達”為準則,所以當行即行,當止就止,很少有蕪詞累句,這在他的筆記小品中表現(xiàn)得最為突出。如《記承天夜游》,全文僅八十余字,但意境超然,韻味雋永,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。

蘇軾的辭賦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。他的辭賦繼承了歐陽修的傳統(tǒng),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蕭散之氣,吸收了詩歌的抒情意味,從而青出于藍而勝于藍,創(chuàng)作了《赤壁賦》和《后赤壁賦》這樣的名篇?!冻啾谫x》沿用賦體主客問答、抑客伸主的傳統(tǒng)格局,抒寫了自己的人生哲學,同時也描寫了長江月夜的幽美景色。全文駢散并用,情景兼?zhèn)洌胺Q優(yōu)美的散文詩。

蘇軾甚至在四六中也同樣體現(xiàn)出行云流水的風格,他在翰林院任職時所擬的制誥曲贍高華,渾厚雄大,為臺閣文字中所罕見。他遭受貶謫后寫的表啟更是真切感人,是四六體中難得的性情之作。

蘇軾的散文在宋代與歐陽修、王安石齊名,但如果單從文學的角度來看,則蘇文無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。

藝術(shù)成就

書法

蘇軾擅長寫行書、楷書,與黃庭堅、米芾、蔡襄并稱為“宋四家”。他曾經(jīng)遍學晉、唐、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長,再將王僧虔、徐浩、李邕、顏真卿、楊凝式等名家的創(chuàng)作風格融會貫通后自成一家。他曾自稱:“我書造意本無法”、“自出新意,不踐古人”。黃庭堅稱他:“早年用筆精到,不及老大漸近自然。”這說明蘇軾一生屢經(jīng)坎坷,致使他的書法風格跌宕。存世作品有《赤壁賦》、《黃州寒食詩》和《祭黃幾道文》等帖。

繪畫

蘇軾擅長畫墨竹,且繪畫重視神似,主張畫外有情,畫要有寄托,反對形似,反對程序的束縛,提倡“詩畫本一律,天工與清新”,而且明確地提出了“士人畫”的概念,對以后“文人畫”的發(fā)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(chǔ)。其作品有《古木怪石圖卷》、《瀟湘竹石圖卷》等。

人物評價

總體評價

蘇軾在文、詩、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,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。而且蘇軾的創(chuàng)造性活動不局限于文學,他在書法、繪畫等領(lǐng)域內(nèi)的成就都很突出,對醫(yī)藥、烹飪、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。蘇軾典型地體現(xiàn)著宋代的文化精神。從文學史的范圍來說,蘇軾的意義主要有兩點:首先,蘇軾的人生態(tài)度成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:進退自如,寵辱不驚。由于蘇軾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處世態(tài)度用同一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,所以他能處變不驚,無往而不可。當然,這種范式更適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時,它可以通向既堅持操守又全生養(yǎng)性的人生境界,這正是宋以后的歷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。其次,蘇軾的審美態(tài)度為后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范式,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,所以凡物皆有可觀,到處都能發(fā)現(xiàn)美的的存在。這種范式在題材內(nèi)容和表現(xiàn)手法兩方面為后人開辟了新的世界。所以,蘇軾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熱愛,實為歷史的必然。

蘇軾在當時文壇上享有巨大的聲譽,他繼承了歐陽修的精神,十分重視發(fā)現(xiàn)和培養(yǎng)文學人才。當時就有許多青年作家眾星拱月似的圍繞在他周圍,其中成就較大的有黃庭堅、張耒、晁補之、秦觀四人,合稱“蘇門四學士”。再加上陳師道和李廌,又合稱“蘇門六君子”。此外,李格非、李之儀、唐庚、張舜民、孔平仲、賀鑄等人,也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蘇軾影響。由于蘇軾的成就包括各種文學樣式,他本人的創(chuàng)作又沒有固定不變的規(guī)范可循,所以蘇門的作家在創(chuàng)作上各具面目。黃庭堅、陳師道長于詩,秦觀長于詞,李廌以古文名世,張、晁則詩文并擅。同時,他們的藝術(shù)風貌也各具個性,例如黃詩生新,陳詩樸拙,風格都不類蘇詩,后來黃、陳還另外開宗立派。

蘇軾的作品在當時就馳名遐邇,在遼國、西夏等地都廣受歡迎。北宋末年,朝廷一度禁止蘇軾作品的流傳,但是禁愈嚴而傳愈廣。到了南宋黨禁解弛,蘇軾的集子又以多種版本廣為流傳,以后歷代翻刻不絕。

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,蘇軾是一位天才的文學巨匠,人們爭相從蘇軾的作品中汲取營養(yǎng)。在金國和南宋對峙的時代,蘇軾在南北兩方都發(fā)生了深遠的影響。蘇詩不但影響有宋一代的詩歌,而且對明代的公安派詩人和清初的宋詩派詩人有重要的啟迪。蘇軾的詞體解放精神直接為南宋辛派詞人所繼承,形成了與婉約詞平分秋色的豪放詞派,其影響一直波及清代陳維崧等人。蘇軾的散文,尤其是他的小品文,是明代標舉獨抒性靈的公安派散文的藝術(shù)淵源,直到清代袁枚、鄭燮的散文中仍可時見蘇文的影響。

蘇軾還以和藹可親、幽默機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。他在各地的游蹤,他在生活中的各種發(fā)明都是后人喜愛的話題。在宋代作家中,就受到后人廣泛喜愛的程度而言,蘇軾是無與倫比的。

歷代評價

趙禎: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。(陳鵠《耆舊續(xù)聞·卷二》引,俞文豹《吹劍錄》作“吾為子孫得兩相”。)

劉安世:東坡立朝大節(jié)極可觀,才意高廣,惟己之是信。在元豐則不容于元豐,人欲殺之;在元祜則雖與老先生(指劉安世所師從的司馬光)議論亦有不合處,非隨時上下也。(馬永卿輯《元城語錄》)

黃庭堅:人謂東坡作此文,因難以見巧,故極工。余則以為不然。彼其老于文章,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。(《跋子瞻〈醉翁操〉》)挾以文章妙天下,忠義之氣貫日月。(《跋東坡墨跡》)元祐中鎖試禮部,每來見過,案上紙不擇精粗,書遍乃已。性喜酒,然不能四五龠已爛醉,不辭謝而就臥,鼻酣如雷。少焉蘇醒,落筆如風雨,雖謔弄皆有義味,真神仙中人。此豈與今世翰墨之士爭衡哉?。ā额}東坡字后》)

蘇轍:其于人,見善稱之,如恐不及;見不善斥之,如恐不盡;見義勇于敢為,而不顧其害。用此數(shù)困于世,然終不以為恨。(《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》)

范祖禹:蘇軾文章為時所宗,名重海內(nèi),忠義許國,遇事敢言。如軾者,豈宜使之久去朝廷?

晁無咎:東坡詞,人謂多不諧音律。然居士詞橫放杰出,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。(《苕溪漁隱叢話后集·卷三十三》引)

王直方:東坡嘗以所作小詞示無咎、文潛,曰:“何如少游?”二人皆對曰:“少游詩似小詞,先生小詞似詩。”(《王直方詩話》,《漁隱叢話前集·卷四十二》引)

王灼:東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詩,溢而作詞曲,高處出神入天,平處尚臨鏡笑春,不顧儕輩?;蛟唬骸伴L短句中詩也?!睘榇苏撜?,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。詩與樂府同出,豈當分異?若從柳氏家法,正自不分異耳。東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,偶爾作歌,指出向上一路,新天下耳目,弄筆者始知自振。今少年妄謂東坡移詩律作長短句,十有八九不學柳耆卿則學曹元寵,雖可笑,亦毋用笑也。(《碧雞漫志·卷二》)

趙昚:故贈太師謚文忠蘇軾,忠言讜論,正朝大節(jié),一時廷臣無出其右。(《御制蘇文忠公集序》)

陸游:世言東坡不能歌,故所作樂府,多不協(xié)律。晁以道謂:“紹圣初,與東坡別于汴上,東坡酒酣,自歌《陽關(guān)曲》。”則公非不能歌,但豪放,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。試取東坡諸詞歌之,曲終,覺天風海雨逼人。(《老學庵筆記》)公不以一身禍福,易其憂國之心,千載之下,生氣凜然。

陳洵:東坡獨崇氣格,箴規(guī)柳、秦,詞體之尊,自東坡始。(《海綃說詞》)

徐度:(柳永)詞雖極工致,然多雜以鄙語,故流俗人尤喜道之。其后歐、蘇諸公繼出,文格一變,至為歌詞,體制高雅。(《卻掃編·卷下》)

胡寅:詞曲者,古樂府之末造也……然文章豪放之士,鮮不寄意于此者,隨亦自掃其跡,曰謔浪游戲而已也。唐人為之最工者。柳耆卿后出,掩眾制而盡其妙。好之者以為不可復(fù)加。及眉山蘇氏,一洗綺羅香澤之態(tài),擺脫綢繆宛轉(zhuǎn)之度,使人登高望遠,舉首高歌,而逸懷浩氣,超然乎塵垢之外,于是花間為皂隸,而柳氏為輿臺矣。(《〈向薌林酒邊集〉后序》)

王若虛:晁無咎云:“眉山公之詞短于情,蓋不更此境耳?!标惡笊皆唬骸八斡癫蛔R巫山神女,而能賦之,豈待更而后知?”是直以公為不及于情也。嗚呼!風韻如東坡,而謂不及于情,可乎?彼高人逸士,正當如是。其溢為小詞,而閑及于脂粉之間,所謂滑稽玩戲,聊復(fù)爾爾者也。若乃纖艷淫媟,入人骨髓,如田中行、柳耆卿輩,豈公之雅趣也哉?公雄文大手,樂府乃其游戲,顧豈于流俗爭勝哉?蓋其天資不凡,辭氣邁往,故落筆皆絕塵耳。(《滹南詩話》).

劉辰翁:詞至東坡,傾蕩磊落,如詩如文,如天地奇觀,豈與群兒雌聲較工拙?(《辛稼軒詞序》)

元好問:唐歌詞多宮體,又皆極力為之。自東坡一出,性情之外,不知有文字,真有“一洗萬古凡馬空”氣象。雖時作宮體,亦豈可以宮體概之?人有言,樂府本不難作,從東坡放筆后便難作。此殆以工拙論,非知坡者。所以然者,詩三百所載小夫賤婦幽憂無聊賴之語,時猝為外物感觸,滿心而發(fā),肆口而成者爾。其初果欲被管弦。諧金石,經(jīng)圣人手,以與六經(jīng)并傳乎?小夫賤婦且然,而謂東坡翰墨游戲,乃求與前人角勝負,誤矣。自今觀之,東坡圣處,非有意于文字之為工,不得不然之為工也。坡以來,山谷、晁無咎、陳去非、辛幼安諸公,俱以歌詞取稱,吟詠性情,留連光景,清壯頓挫,能起人妙思。亦有語意拙直,不自緣飾,因病成妍者,皆自坡發(fā)之。(《遺山文集卷三十六·新軒樂府引》)

脫脫:蘇軾自為童子時,士有傳石介《慶歷圣德詩》至蜀中者,軾歷舉詩中所言韓、富、杜、范諸賢以問其師。師怪而語之,則曰:“正欲識是諸人耳?!鄙w已有頡頏當世賢哲之意。弱冠,父子兄弟至京師,一日而聲名赫然,動于四方。既而登上第,擢詞科,入掌書命,出典方州。器識之閎偉,議論之卓犖,文章之雄雋,政事之精明,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之主,而以邁往之氣輔之。故意之所向,言足以達其有猷,行足以遂其有為。至于禍患之來,節(jié)義足以固其有守,皆志與氣所為也。仁宗初讀軾、轍制策,退而喜曰:“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?!鄙褡谟葠燮湮模瑢m中讀之,膳進忘食,稱為天下奇才。二君皆有以知軾,而軾卒不得大用。一歐陽修先識之,其名遂與之齊,豈非軾之所長不可掩抑者,天下之至公也,相不相有命焉,嗚呼!軾不得相,又豈非幸歟?或謂:“軾稍自韜戢,雖不獲柄用,亦當免禍?!彪m然,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,尚得為軾哉?

王士禎:漢魏以來,二千余年間,以詩名其家者眾矣。顧所號為仙才者,唯曹子建、李太白、蘇子瞻三人而已。(《帶經(jīng)堂詩話》)山谷云:“東坡書挾海上風濤之氣。”讀坡詞,當作如是觀,瑣瑣與柳七較錙銖,無乃為髯公所笑?(《花草蒙拾》)

袁枚:有才而無情,多趣而少韻:由于天分高,學力淺也。有起而無結(jié),多剛而少柔:驗其知遇早晚景窮也。(《隨園詩話》)

周濟:人賞東坡粗豪,吾賞東坡韶秀。韶秀是東坡佳處,粗豪則病也。東坡每事俱不十分用力,古文、書、畫皆爾,詞亦爾。(《介存齋論詞雜著》)

劉熙載:東坡詞頗似老杜詩,以其無意不可入,無事不可言也。若其豪放之致,則時與太白為近。太白《憶秦娥》,聲情悲壯。晚唐、五代,惟趨婉麗。至東坡始能復(fù)古。后世論詞者,或轉(zhuǎn)以東坡為變調(diào),不知晚唐、五代乃變調(diào)也。東坡《定風波》云:“尚余孤瘦雪霜姿?!薄逗苫摹吩疲骸疤烊坏?,別是風流標格?!薄把┧恕薄ⅰ帮L流標格”,學坡詞者,便可從此領(lǐng)取。④東坡詞具神仙出世之姿,方外白玉蟾諸家,惜未詣此。(《藝概·卷四》)

曾國藩:古人稱立德、立功、立言為三不朽。立德最難,自周漢以后,罕見德傳者。立功如蕭、曹、房、杜、郭、李、韓、岳,立言如馬、班、韓、歐、李、杜、蘇、黃,古今曾有幾人?(《曾國藩文集(五)》)

蔡嵩云:東坡詞,胸有萬卷,筆無點塵。其闊大處,不在能作豪放語,而在其襟懷有涵蓋一切氣象。若徒襲其外貌,何異東施效顰。東坡小令,清麗紆徐,雅人深致,另辟一境。設(shè)非胸襟高曠,焉能有此吐屬。(《柯亭詞論》)

王鵬運:北宋人詞,如潘逍遙之超逸,宋子京之華貴,歐陽文忠之騷雅,柳屯田之廣博,晏小山之疏俊,秦太虛之婉約,張子野之流麗,黃文節(jié)之雋上,賀方回之醇肆,皆可模擬得其仿佛。唯蘇文忠之清雄,夐乎軼塵絕世,令人無從步趨。蓋霄壤相懸,寧止才華而已?其性情,其學問,其襟抱,舉非恒流所能夢見。詞家蘇辛并稱,其實辛猶人境也,蘇其殆仙乎?。ā栋胩吝z稿》)

沈曾植:“東坡以詩為詞,如雷大使之舞,雖極天下之工,要非本色?!贝恕逗笊秸剠舱Z》也。然考蔡絳《鐵圍山叢談》,稱:“上皇在位,時屬升平。手藝之人有稱者,棋則有劉仲甫、晉士明,琴則有僧梵如、僧全雅,教坊琵琶則有劉繼安,舞有雷中慶,世皆呼之為雷大使,笛則孟水清。此數(shù)人者,視前代之技皆過之?!比粍t雷大使乃教坊絕技,謂非本色,將外方樂乃為本色乎?(《菌閣瑣談》)

夏敬觀:東坡詞如春花散空,不著跡象,使柳枝歌之,正如天風海濤之曲,中多幽咽怨斷之音,此其上乘也。若夫激昂排宕、不可一世之概,陳無己所謂:“如教坊雷大使之舞,雖極天下之工,要非本色?!蹦似涞诙艘?。后之學蘇者,惟能知第二乘,未有能達上乘者,即稼軒亦然。東坡《永遇樂》詞云:“紞如三鼓,鏗然一葉,黯黯夢云驚斷。夜茫茫,重尋無處,覺來小園行遍。”此數(shù)語,可作東坡自道圣處。(《吷庵手批東坡詞》)

王國維:以宋詞比唐詩,則東坡似太白,歐、秦似摩詰,耆卿似樂天,方回、叔原則大歷十子之流。(《人間詞話》)

林語堂: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、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、一個百姓的朋友、一個大文豪、大書法家、創(chuàng)新的畫家、造酒試驗家、一個工程師、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、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、巨儒政治家、一個皇帝的秘書、酒仙、厚道的法官、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(diào)的人。一個月夜徘徊者、一個詩人、一個小丑。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……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、變化感和幽默感,智能優(yōu)異,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——這種混合等于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。

錢穆:蘇東坡詩之偉大,因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。他一生奔走潦倒,波瀾曲折都在詩里見。但蘇東坡的儒學境界并不高,但在他處艱難的環(huán)境中,他的人格是偉大的,像他在黃州和后來在惠州、瓊州的一段。那個時候詩都好,可是一安逸下來,就有些不行,詩境未免有時落俗套。東坡詩之長處,在有豪情,有逸趣。其恬靜不如王摩詰,其忠懇不如杜工部。他們(蘇氏兄弟)的學術(shù)因罩上一層極厚的釋老的色彩,所以他們對于世務(wù),認為并沒有一種正面的、超出一切的理想標準。他們一面對世務(wù)卻相當練達,憑他們活的聰明來隨機應(yīng)付。他們亦并不信有某一種制度,定比別一種制度好些。但他們的另一面,又愛好文章辭藻,所以他們持論,往往渲染過分,一說便說到盡量處。近于古代縱橫的策士。

軼事典故

道化童蒙

蘇軾、蘇轍兄弟少年時在家鄉(xiāng)今四川省眉縣天慶觀讀書,他們的啟蒙老師是道士張易簡。當時張易簡道長收的學生有幾百人,蘇軾是倍受張道長喜歡的學生之一,另一個是后來載入《仙鑒》的知名道士陳太初。據(jù)東坡《志林》記載,在蘇軾被貶黃州時,他的老同學陳太初在漢中羽化仙去。

由于蘇軾自小受道教的啟蒙教育,他的一生對道教情有獨鐘,常穿道袍,游訪道士。如《放鶴亭記》對道人張?zhí)祗K大加贊賞,而《后赤壁賦》又以道人入夢結(jié)尾。在他被貶時,仍給許多道觀、道堂撰文,于是有了《眾妙堂記》、《觀妙堂記》、《莊子祠堂記》等等美文。在《眾妙堂記》文中他講述了夢中見到自己的小學老師張易簡道長并深受教誨之事,可見道教對其影響之深。

蘇軾之弟蘇轍在《龍川略志》開篇即言夢見小學時讀書天慶觀之事,夢中的蘇轍通過與老子像的對話,泄露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天道報應(yīng)現(xiàn)象:不殺生可以長壽。

應(yīng)考趣聞

宋仁宗嘉佑二年,蘇軾以一篇《刑賞忠厚之至論》的論文得到考官梅堯臣的賞識,并推薦給主試官歐陽修。歐陽修亦十分贊賞,欲拔擢為第一,但又怕該文為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,為了避嫌,列為第二。結(jié)果試卷拆封后才發(fā)現(xiàn)該文為蘇軾所作。到了禮部復(fù)試時,蘇軾再以《春秋對義》取為第一。

關(guān)于《刑賞忠厚之至論》中的內(nèi)容:“皋陶曰殺之三,堯曰宥之三”,當時考官皆不知其典故,歐陽脩問蘇軾出于何典。蘇軾回答在《三國志·孔融傳》中。歐陽修翻查后仍找不到,蘇軾答:“曹操滅袁紹,以紹子袁熙妻甄宓賜子曹丕。孔融云:‘即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’。操驚,問出于何典,融答:‘以今度之,想當然耳’?!睔W陽修聽畢恍然大悟。

程蘇結(jié)怨

宋哲宗元祐元年(1086年)司馬光去世,大臣們正舉行明堂祭拜大典,趕不及奠祭,儀式一完成,大臣們希望趕去吊喪,程頤卻攔住大家,說孔子“是日哭則不歌”,參加明堂典禮之后,不該又吊喪家。大家覺得這不近人情,反駁說,“哭則不歌”不代表“歌則不哭”。蘇軾嘲笑程頤說:“這是枉死市上的叔孫通制訂的禮法。”這是蘇軾、程頤兩人結(jié)怨的開始。

有一次國家忌日,眾大臣到相國寺禱佛,程頤要求食素,蘇軾責問說:“正叔(程頤表字),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嗎?為什么要吃素食?”程頤說:“禮法:守喪不可飲酒吃肉;忌日,是喪事的延續(xù)?!碧K軾唱反調(diào):“支持劉家的人露出左臂來罷!”(用史記典故,蘇軾自比為漢朝的太尉周勃,把程頤比為呂氏亂黨,要求大家支持他。)范淳夫等人吃素食,而秦觀、黃庭堅等則吃肉。

佛寺趣事

在黃州時蘇軾常與金山寺主持佛印禪師來往,一日,蘇軾做一首詩偈“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,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”呈給佛印。禪師即批“放屁”二字,囑書童攜回。東坡見后大怒,立即過江責問禪師,禪師大笑:“學士,學士,您不是‘八風吹不動’了嗎,怎又一‘屁’就打過了江?”“八風吹不動”可見于《佛地經(jīng)論》卷五,詩僧寒山詩歌亦有此句,八風是佛教用語,指八種境界的風:稱、譏、毀、譽、利、衰、苦、樂。

美食大家

蘇軾本人是個美食家,宋人筆記小說有許多蘇軾發(fā)明美食的記載。蘇軾知杭州時,元祐五年五、六月間,浙西大雨,太湖泛濫。蘇軾指揮疏濬西湖,筑蘇堤。杭州百姓感謝他。過年時,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。蘇軾指點家人將豬肉切成方塊,燒得紅酥,然后分送給大家吃,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。《曲洧舊聞》又記:蘇東坡與客論食次,取紙一幅以示客云:“爛蒸同州羊羔,灌以杏酪香梗,薦以蒸子鵝,吳興庖人斫松江鲙;既飽,以廬山玉簾泉,烹曾坑斗品茶。少焉解衣仰臥,使人誦東坡先生《赤壁前后賦》,亦足以一笑也?!?/p>

雷州西湖

廣東雷州西湖原名羅湖,始建于北宋,自從大文豪蘇軾兄弟在此醉游之后,羅湖更名為西湖。

宋紹圣七年蘇軾從惠州貶移儋州,千里跋涉途經(jīng)雷州,有幸與其貶雷的胞弟蘇轍邂逅,悲喜交加。兄弟擇日游羅湖泛舟,被羅湖秀麗的風光吸引,戀不思歸,游罷到湖濱天寧禪寺憩休,蘇城游趣尚濃,“萬山第一”四字就是此時此地寫就的。

相關(guān)推薦

微信二維碼
主站蜘蛛池模板: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新浪|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| 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| 少妇无码太爽了不卡视频在线看 | 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不卡| 久久午夜无码免费| 曰产无码久久久久久精品| 亚洲一区无码精品色| 高清无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| 久久无码专区国产精品s|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| 亚洲美免无码中文字幕在线|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国产|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色欲| 日日麻批免费40分钟无码| 国产精品无码午夜福利| 国产人成无码视频在线观看| 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|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|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国产| 久久久无码精品人妻一区|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免费东京热 | 69ZXX少妇内射无码|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| 中文字幕丰满伦子无码|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拍拍拍色欲|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不卡| 日韩av无码中文字幕|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| 亚洲日韩v无码中文字幕|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码专区|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区| 一本一道av中文字幕无码| 日本无码小泬粉嫩精品图|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在线播放|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| 中文字幕无码av激情不卡 | 免费无码VA一区二区三区| 性无码专区无码片|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无码|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