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卷,宋趙彥肅著。趙彥肅號復齋,其書故名。大旨在依象數(shù)以求理, 言象數(shù)以六爻為主。以為先圣作《易》,有畫而已;后圣系其辭,一言一字皆自畫中來。其說與朱熹不合。故《語類》謂其說太精,取義太密,或傷簡易之旨。《通志堂經解》本。此書大旨,欲緣《易》之象數(shù),以求義理。《四庫全書提要》出:“彥肅所著有《廣雜學辨》、《士冠禮婚禮饋食圖》,皆為朱子所稱。惟論《易》與朱子不合。故《朱子語錄》謂其為說太精,取義太密,或傷簡易之趣。
【臣】等謹案:復齋易說六卷,宋宗室趙彥肅撰。彥肅字子欽,復齋其號也。嘗舉進士,掌寧國軍書記,調秀州推官,移華亭縣丞,攝縣事,以內艱歸。趙汝愚奏薦為寧海軍節(jié)度推官,旋病卒,蓋朱子薦之汝愚也。彥肅所著有廣雜學、辨士冠禮、婚禮饋食圖,皆為朱子所稱。惟論易與朱子不合,故朱子語録謂其為說太精,取義太密,或傷簡易之趣。然彥肅說易,在即象數(shù)以求義理,以六畫為主,故其言曰:先聖作易,有畫而已。後聖繫之一言一字,皆自畫中來。譬如畫師傳神,非畫煙雲草木比也。然則彥肅冥思力索,固皆研搜爻義,務求其所以然耳。其沈潛於易中,猶勝支離於易外矣。
乾隆四十六年二月恭校上。
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
【再次點校】:暫無
【點校底本】:《欽定四庫全書》第13冊?經部07?易類
[清]胡煦撰《周易函書?約存》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【再次點校】:暫無【點校底本】:欽定四庫全書(文淵閣)第48冊?經部42?易類注:此本圖類較多,編為橫版格式時...
〖周易窺余〗十五卷。宋鄭剛中(1088—1154)撰。剛中字亨仲,浙江金華人。紹興進士,官至禮部侍郎,依附秦檜,贊同割地求和,后出為川陜宣撫副使,謫居桂陽軍,又...
學易記,元代李簡撰。《四庫全書》著錄。是書博采子夏《易傳》等64家解《易》之說,一一標示姓氏。其不注姓氏者,則為李簡之新意。撰寫體例大致依李鼎祚的《周易集解》。...
《周易傳注》七卷。清李塨(1659—1733)撰。塨字剛主,號怒谷,河南蠡縣人。康熙舉人,曾游學南北,與萬斯同交往,晚年授通政學士。師承顏元之學,時稱“顏李學派...
底本: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第35冊?經部29?易類《易象正》·十六卷(福建巡撫采進本)明黃道周撰。道周字幼元,一字螭若,漳浦人。天啟壬戌進士。崇禎中官至少詹事。明...
[宋]趙善譽撰《趙氏易說》書籍介紹 南宋趙善譽撰。善譽字靜之。釋經之作。是書流傳不廣, 故 《經義考》 稱已佚。今有 《四庫全書》據(jù) 《永樂大典》輯成本,但缺豫...
[元]胡震撰《周易衍義》簡介 十六卷,元胡震著。其書將成,胡震去世,由其子胡光大纂集而成。排列次序為乾、坤二卦卦辭下接以《彖傳》,繼以釋《彖》的《文言》,后為《...
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 【再次點校】:暫無 【點校底本】:《欽定四庫全書》第23冊?經部17?易類 (元末明初)趙采撰《周易程朱傳義折》介紹 〖周易程朱傳義折衷〗...
[北宋]司馬光撰《溫公易說》書籍介紹 《溫公易說》共六卷。司馬光(1019~1086)撰。司馬光,字君實,號迂叟,世稱涑水先生,北宋陜州夏縣(今山西夏縣)人。封...
[宋]易祓撰《周易總義》 [宋]易祓撰《周易總義》書籍介紹 二十卷,宋易祓著。前有門人陳章序稱:“祓侍經筵日,嘗以是經進講”;又稱:“祓別有《易學舉偶》四卷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