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王又樸撰。十二卷。《詩禮堂全集》本。此書解《易》,專主《十翼》之義,而兼采諸家之論以為說?!端膸烊珪嵋分赋觯骸笆蔷幗泜鞔涡?,悉依王弼舊本,而冠以讀《易》之法,終以所集諸儒雜論。其大旨專以《彖》、《象》、《文言》諸傳解釋經義,自謂篤信《十翼》,述之為書,故名曰《易翼述信》。而以朱子所云‘不可便以孔子之說為文王之說’者為非。其徵引諸家,獨李光地之言為最夥,而于《本義》亦時有異同。蓋見智見仁,各明一義,原不能固執一說以限天下萬世也。至其注釋各卦,每爻必取變氣,蓋即之卦之遺法。其于河圖、洛書及先天、后天皆不列圖,而敘其說于雜論之末,特為有識。其時、位、德、大小、應比、主爻諸論,亦皆恪遵《御纂周易折中》之旨,闡發證明,詞理條暢,可取者亦頗多焉。”
王又樸(1681-1763)字從先,號介山。原籍揚州,六歲時隨父遷居天津。少以古文受知于桐城方苞。清世宗雍正元年(1723)進士,授編修。出為河東運同,兩權鹽運司。中以事被劾,補陜西鳳翔府通判。告病歸。清高宗乾隆四年(1739)再至陜,權西安同知、補漢中通判。后調江南,權泰州云判,廬州同知;又權知池州、徽州等府。所至皆有政聲,尤明于水利。
如于無為州開臨江運河、建壩、浚城河等。其始終銳行不避艱阻者,則為修建泰州場河纖堤一役。二十四年工完始回歸鄉里。又請于官,興復三取書院,延師訓課。晚年精于易學,所著有《易翼述信》十二卷,《孟子讀法》十四卷,附錄一卷,《史記七篇讀法》二卷,《中庸讀法》二卷,《大學讀法》二卷,《詩禮堂古文》五卷,《詩》七卷,《雜著》二卷,《年譜》一卷,《河東鹽法志》十二卷等。文名甚高,與同里張壘有“二山”之稱。
《易翼述信》十二卷,國朝王又僕撰。又樸字介山,天津人,雍正癸卯進士,改庶吉士,官至盧州府同知。是編經傳次序,悉依王弼舊本,而冠以讀易之法,終以所集諸儒雜論。其大旨專以象、彖、文言諸傳解釋經義,自謂篤信十翼,述之為書,故名曰易翼述信,而以朱子所云不可便以孔子之說為文王之說者為非是。其闡發理蘊,徵引諸家,獨李光地之言為最夥,而於《本義》亦時有異同。蓋見智見仁,各明一義,易道廣大,無所不該,自不能執一說以限天下萬世。又樸所論,固不為無因,至其註釋各卦,如解乾大明終始,謂畫卦之聖人於畫此六陽,又而仍名為乾之時,已大為明白指示;解坤初六,謂陽行而陰隨之以行,又引來知德說以為證,此類皆為失之牽強。蓋其意以為每爻必取變氣,坤初六變復,故立說如此。不知周易固兼變象,然使每爻必取變體為解,則紛紜破碎,將致拘執而不可通,終不免於自生荊棘。惟其於河圖、洛書及先天、後天皆不列圖,而敘其說於雜論之末,義例明簡,較為有識。又第一卷內時、位、德、大、小、應、比、主爻諸論,皆能恪遵御纂周易折中之旨,而申闡其義,詞意明暢,亦頗有可取者焉。
乾隆四十三年七月恭校上。
【初次點?!浚憾〔欢?/strong>
【再次點校】:暫無
【點校底本】:《欽定四庫全書》第50冊?經部45?易類
作品信息 點校狀況 作品名稱: 橫渠易說 底本出處: ?網絡通行版本 作品別名: 無 參校版本: 網絡通行版本 作者: 北宋張載 初次點校: 簡校 創作年代: ...
[宋]張根撰《吳園周易解》 [宋]張根撰《吳園周易解》書籍介紹 九卷,宋張根著。書用王弼注本,詮釋主義理,不及象數,亦不言《河圖》、《洛書》。注文簡要。末附序語...
周易鄭康成注四部叢刊三編經部電子書版本說明:依據版本:上海涵芬樓景印元刊本鄭玄,字康成,從馬融學,為漢代經學集大成者。馬融對於鄭玄有?鄭生今去,吾道東矣。?的感...
[宋]趙汝楳撰《周易輯聞》作者簡介 趙汝楳,商王元份七世孫,資政殿大學士善湘之子。理宗時官至戶部侍郎。有《周易輯聞》六卷、附《易雅》一卷、《筮宗》一卷(內府藏本...
書籍簡介 南宋董楷撰。十四卷?!锻ㄖ咎媒浗狻繁?。此書將程頤《周易程氏傳》和朱熹《周易本義》合為一帙,并采輯程、朱論《易》之說別見他書者作為附錄,故題曰《傳義附錄...
[唐]史徵撰《周易口訣義》簡介 〖周易口訣義〗六卷。唐史徵撰。史徵,生平不詳,據《崇文總目》載,知為河南人,《直齋書錄解題》考其為唐或五代人,朱彝尊《經義考》定...
[元]吳澄撰《易纂言》 [元]吳澄撰《易纂言》書籍介紹 〖易纂言〗十卷。元吳澄(1249-1333)撰。澄字幼清,號草廬,江西崇仁人,南宋咸淳末舉進士不第。入元...
《豐川易說》國朝王心敬撰。心敬字爾輯,鄠縣人。乾隆元年薦舉賢良方正,以老病不能赴京而罷。心敬受業於李容,而謹嚴不逮其師。所注諸經,大抵好為異論,《書》及《春秋》...
(清)胡煦撰《周易函書?約註》目録周易函書約註目録卷一【上經】:卦畫原始:【附易中冒道】 乾卷二【上經】:坤卷三【上經】:屯、蒙、需、訟、師、比、小畜、履。卷四...
〖周易新講義〗十卷。宋耿南仲(?—1129)撰。南仲字希道,河南開封人。元豐進士,政和中以禮部員外郎為太子右庶士,遷寶文閣直學士、在東宮十年。欽宗即位,擢尚書左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