〖周易象旨決錄〗七卷。明熊過撰。熊過字叔仁,號南沙(或南沙子),四川富順人。喜靖八年(1529)進士、累官禮部祠祭司郎中,坐事貶秩,復除名為民。與陳束、王慎中、唐順之、趙時春,任瀚、李開先、呂高并稱“喜靖八才子”。著有《春秋明志錄》、《南沙集》等。《明史》卷二百八十七《陳束傳》中附熊過傳。史稱熊氏不僅以文章名世,而且擅于研思經訓。據熊過自序,此書初名《易象旨》、后加“決錄”二宇為今名。“決錄”有“定本”之意,意謂此書為《易》象的定本。象為《易》之本旨,漢《易》即以象為主。王粥以下變而談理,陳摶以下變而言數,后人合并稱象數。明人《易》學,言數者入道家,言理者入釋氏。熊過初讀宋《易》,覺有不合,又讀漢《易》,知漢《易》以象為主。又讀閩人蔡清《易》學著作,認為蔡書惟開陳宗義,亦末言象,于是始稍有所記。喜靖二十年(1541),熊過被滴人滇,得晤楊慎,勸成此書。前有熊過《私識》,概略介紹此本內容大旨。熊氏據舊說證今文,凡證字一百零一個,證音三十八個,證句二十六個,證脫字者七十九個,證衍文三十個,證當移置者三十二處,證舊以不誤為誤者三處,一一指明所據之本。此書引證謹嚴,皆據前聞,非由臆選。故《四庫全書總目》稱“雖未能全復漢學,而義必考古,實勝支離恍惚之談”,“在明人《易》說之中固卓然翹楚矣”。然所據之書,如郭京之偽托舊本、吳澄之妄改古經,未加考察,一概引以為據。又如《坤卦》小象,只知《魏志》作“初六,履霜”,不知《后漢書》實作“履霜,堅冰”等,亦間有小誤。有康熙中刊本、《四庫全書》本。
《周易象旨決錄》·七卷(浙江巡撫采進本)此書引證謹嚴,皆據前聞,非由臆選。故《四庫全書總目》稱“雖未能全復漢學,而義必考古,實勝支離恍惚之談”,“在明人《易》說之中固卓然翹楚矣”。
明熊過撰。熊過字叔仁,號南沙(或南沙子),四川富順人。喜靖八年(1529)進士、累官禮部祠祭司郎中,坐事貶秩,復除名為民。與陳束、王慎中、唐順之、趙時春,任瀚、李開先、呂高并稱“喜靖八才子”。著有《春秋明志錄》、《南沙集》等。《明史》卷二百八十七《陳束傳》中附熊過傳。史稱熊氏不僅以文章名世,而且擅于研思經訓。
據熊過自序,此書初名《易象旨》、后加“決錄”二宇為今名。“決錄”有“定本”之意,意謂此書為《易》象的定本。象為《易》之本旨,漢《易》即以象為主。王粥以下變而談理,陳摶以下變而言數,后人合并稱象數。明人《易》學,言數者入道家,言理者入釋氏。熊過初讀宋《易》,覺有不合,又讀漢《易》,知漢《易》以象為主。又讀閩人蔡清《易》學著作,認為蔡書惟開陳宗義,亦末言象,于是始稍有所記。喜靖二十年(1541),熊過被滴人滇,得晤楊慎,勸成此書。前有熊過《私識》,概略介紹此本內容大旨。熊氏據舊說證今文,凡證字一百零一個,證音三十八個,證句二十六個,證脫字者七十九個,證衍文三十個,證當移置者三十二處,證舊以不誤為誤者三處,一一指明所據之本。
【點校底本】:文淵閣《欽定四庫全書》
【資料錄入】:丁不二
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
【再次點校】:暫無
[宋]張浚撰《紫巖易傳》書籍介紹 〖紫巖易傳〗十卷。宋張浚(1097—1164)撰。浚字德遠,號紫巖,四川綿竹人。徽宗時及進士第,建炎三年(1129)任知樞密院...
《周易象辭》·二十一卷、附《尋門馀論》·二卷、《圖書辨惑》·一卷(浙江巡撫采進本)四庫提要國朝黃宗炎撰。宗炎字晦木,馀姚人。宗羲之弟也。其說《易》力辟陳摶之學。...
[唐]史徵撰《周易口訣義》簡介 〖周易口訣義〗六卷。唐史徵撰。史徵,生平不詳,據《崇文總目》載,知為河南人,《直齋書錄解題》考其為唐或五代人,朱彝尊《經義考》定...
〖周易口義〗十二卷。北宋胡瑗(993—1059)口授,弟子倪天隱記述。瑗字翼之,學者稱安定先生,泰州海陵(今江蘇泰縣)人,受范仲淹推薦,由布衣官校書郎,歷官太常...
《周易集說》為宋末元初道士俞琰撰。收入《通志堂經解》和《四庫全書》中。四 庫本共四十卷,通志堂本則分為十三卷。其中包括《周易上下經說》《象辭說》《彖傳 說》《爻...
[元]胡震撰《周易衍義》簡介 十六卷,元胡震著。其書將成,胡震去世,由其子胡光大纂集而成。排列次序為乾、坤二卦卦辭下接以《彖傳》,繼以釋《彖》的《文言》,后為《...
陳祖念字修甫,連江人,生平不詳。但據其父陳策為明神宗萬歷(1573-1619)時造生來看,他大致生活于明末清初之際,約與顧炎武、王船山同時代人。其撰寫《易用》六...
[元]趙汸撰《周易文詮》介紹 四卷,元趙汸著。《經義考》載此書為八卷,但舊抄止四卷,首尾完備,不似有闕佚,或后人合并八卷為四卷。原書上有讀者題記,節節用細字標題...
[宋]李杞撰《用易詳解》書籍介紹 《用易詳解》共十六卷。宋李杞撰。李杞字子才,號謙齋,眉山(今屬四川)人。生卒年及仕履皆不可考。宋代有三李杞,一為北宋人,官大理...
書籍介紹 三卷,明逯中立著。其書是讀書筆記一類,多采自他人之說,偶以己意論說。但去取較為精審,以義理為主,至“中孚”諸卦,又參用《易緯》卦氣說及值六日七分說。書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