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周易義海撮要》共十二卷,宋李衡著。宋熙寧間蜀人房審權,病談《易》之家,有的泥于陰陽,有的拘于象數,乃斥去不采,而專取明于人事的百家之說,上起鄭玄、下至王安石,編為一集,而以孔穎達《周易正義》冠首。如有異同疑似,則各加評議,附于篇末,名《周易義海》,共一百卷。李衡因其蕪雜重復,乃刪掇精要,以成此書,故名《撮要》。《四庫全書提要》指出:“其程子、蘇軾、朱震三家之說,則原本未收,衡所續入。第十二卷《雜論》,亦衡所補綴,故婺州教授朱汝能樓鍔《跋》稱‘卷計以百,今十有一’,蓋專指所刪房本也。《書錄解題》作十卷,又傳寫之誤矣。
李衡(1100-1178年),字彥平,江都(今江蘇揚州)人。高宗紹興十五年(1145年)進士,授吳江縣主簿。孝宗隆興元年(1163年)、乾道二年(1166)連知溧水縣(《景定建康志》卷二七)。召為監察御史。五年,出知婺州(《宋會要輯稿》選舉三四之二三)。召拜司封郎中,遷樞密院檢詳文字,除侍御史。八年,差同知貢舉(同上書選舉一之一八)。致仕后定居昆山,名其室曰樂庵,自號樂庵叟,學者稱樂庵先生。淳熙五年卒,年七十九(以上《永樂大典》卷一○四二二引《蘇州府志》、《樂庵遺事》)。有《樂庵集》、《和寒山拾得詩》等,均佚;今存《周易義海撮要》十二卷,弟子龔昱輯有《樂庵語錄》五卷。《淳祐玉峰志》卷中、《宋史》卷三九零 有傳。官至秘閣修撰退休。
人物生平
《宋史》列傳一百四十九 李衡傳
李衡,字彥平,江都人。高祖昭素仕至侍御史。衡幼善博誦,為文操筆立就。登進士第,授吳江主簿。有部使者怙勢作威,侵刻下民,衡不忍以敲撲迎合,投劾于府,拂衣而歸。后知溧陽縣,專以誠意化民,民莫不敬。夏秋二稅,以期日榜縣門,鄉無府吏跡,而輸送先他邑辦。因任歷四年,獄戶未嘗系一重囚。
隆興二年,金犯淮堧,人相驚曰:“寇深矣!”官沿江者多送其孥,衡獨自浙右移家入縣,民心大安。盜猬起旁境,而溧陽靖晏自如。帥汪澈、轉運使韓元吉等列上治狀,詔進一秩,尋召入為監察御史。歷司封郎中、樞密院檢詳,出知溫、婺、臺三州,惟婺嘗蒞其治。加直秘閣,而衡引年乞身,懇懇不休,上累卻其奏,除秘閣修撰致仕。上思其仆忠,旋召落致仕,除侍御史,以老固辭,不獲命。差同知貢舉。會外戚張說以節度使掌兵柄,衡力疏其事,謂“不當以母后肺腑為人擇官”,廷爭移時。改除起居郎,衡曰:“與其進而負于君,孰若退而合于道。”章五上,請老愈力,上知不可奪,仍以秘撰致仕。時給事中莫濟不書敕,翰林周必大不草制,右正言王希呂亦與衡相繼論奏,同時去國,士為《四賢詩》以紀之。衡后定居昆山,結茅別墅,杖屨徜徉,左右惟二蒼頭,聚書逾萬卷,號曰“樂庵”,卒,年七十九。
衡自宣和間入辟雍,同舍有趙孝孫者,洛人也,其父實師程頤,家學有源,勸衡讀《論語》曰:“學非記誦辭章之謂,所以學圣賢也,不可有絲毫偽實處,方可以言學。”衡心佩其訓,雖博通群書而以《論語》為根本。臨沒,沐浴冠櫛,翛然而逝。周必大聞之曰:“世謂潛心釋氏,乃能達死生,衡非逃儒入釋者,而臨終超然如此,殆幾孔門所謂聞道者歟。
《周易義海撮要》十二卷,宋李衡撰。衡字彥平,江都人,乾道中官秘閣修撰,尋除御史,改起居郎,事跡具宋史本傳。先是,熙寧間,蜀人房審權病談易諸家或泥隂陽,或拘象數,乃斥去學異說,摘取專明人事者百家,上起鄭元,下迄王安石,編為一集,仍以孔頴逹正義冠之,其有異同疑似,則各加評議,附之篇末,名曰周易義海,共一百卷。衡因其義意重複,文詞冗瑣,刪削
《周易本義通釋》為對易經的注釋書。元胡炳文撰。12卷,書前有延祐丙辰(1316)自序。此書據朱熹《周易本義》,折衷是正,并采諸家《易》解,互相發明,初名《精義》...
[清]張烈撰《讀易日鈔》書籍介紹 [清]張烈撰《讀易日鈔》作者簡介 張烈,出生于公元一六二三年左右至一六八六年左右,字武承,順天大興人少聰穎,讀書目數行下。約生...
[清]胡煦撰《周易函書?約存》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【再次點校】:暫無【點校底本】:欽定四庫全書(文淵閣)第48冊?經部42?易類注:此本圖類較多,編為橫版格式時...
厚齋易學》·五十二卷(永樂大典本) 宋馮椅撰。椅字儀之,一作奇之,號厚齋,南康都昌人。《宋史·馮去非傳》云:“父椅,家居授徒,所著《易書詩語孟輯說》等書,...
[清]張英著《易經衷論》書籍介紹 〖易經衷論〗二卷。清張英(1637-1708)著。英字敦復,江南桐城(今屬安徽)人。康熙進士,十六年設南書房,他首中入選,一時...
古籍簡介 《子夏易傳》,作者卜子夏。《子夏易傳》一為二卷,一為十一卷。舊本題卜子夏(前507一?)所撰。序:子夏姓卜名商,春秋末晉國溫(今河南溫縣)人,孔子的學...
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【再次點校】:暫無【點校底本】:《欽定四庫全書》第53冊?經部47?易類四庫提要國朝趙繼序撰。繼序號易門,休寧人。乾隆辛酉舉人。其書以象數言...
書籍介紹 三卷,明高攀龍著。自序以為,其知易知,其能簡能, 易簡則天下之理得。故詮釋《易》義,每條不過數言。主旨以天下有非易之心,而無非心之易,故貴于學。學之所...
《周易像象述》書籍介紹 〖周易像象述〗五卷。明吳桂森撰。吳桂森字叔美,江蘇無錫人。曾隨顧憲成、高攀龍講學于東林書院。又于萬歷三十八年(1610)從師錢一本學《易...
〖讀易大旨〗五卷。清孫奇逢(約1584-約1675)著。奇逢字啟泰,號鐘元,世稱夏峰先生,直隸容城(今屬河北)人。明萬歷舉人,不滿明末吏治之腐敗,與東林黨人交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