〖易經衷論〗二卷。清張英(1637-1708)著。英字敦復,江南桐城(今屬安徽)人。康熙進士,十六年設南書房,他首中入選,一時制誥多出其手。后擢工部尚書,兼翰林學士,充《國史》、《一統志》、《淵鑒類函》、《政治典訓》《平定朔漠方略》總這裁官,又遷文華殿大學士,兼禮部尚書。著有《經書衷論》《六端集》等。是書專釋六十四卦之旨,而不及《系辭》《說卦》《序卦》《雜卦》。詮解六十四卦大意,不列經文,每卦各為一篇。詮解大致以朱熹《本義》為宗,然于“坎封”之“貳用缶”為句,又以《本義》為不妥,而從程頤《傳》,以“樽酒簋貳”為句。知其也非固執一家之說。其立說不追求艱深,意在簡易明白。故解《乾彖》元享利負云:“文王系辭本與諸卦。一例”,解乾、坤《文言》云:“圣人舉乾、坤兩卦,亦人以讀《易》之法”,如此擴充體會,以經釋經,頗能排眾說之糾結。《漢書·儒林傳》稱:費直惟以《彖》《象》《系辭》十篇文言,解說上、下經,知漢代不矜繁說。《易經衷論》之作,其意頗近古人。有《四庫全書》本,《張文瑞集》本。
張英(1638年~1708年),字敦復,又字夢敦,號學圃,又號圃翁,安徽桐城人。清朝大臣,名相張廷玉之父。張秉彝第五子。
康熙六年(1667年)進士,選庶吉士。翰林院編修,充日講起居注官,累遷侍讀學士。康熙十六年(1677年)設南書房,奉命入值,并得賜房第于西安門內。深得康熙器重。每逢康熙出行,張英必從。一時制誥多出其手。后歷任翰林院學士,兼禮部侍郎、兵部待郎,調禮部兼管詹事府,充經筵講官。康熙二十八年(1689年),任工部尚書、兼翰林院掌院學士,此后歷任禮部尚書,國史館總裁官。康熙三十八年(1699年),拜文華殿大學士,兼禮部尚書。張英性情溫和,不圖虛名。任講筵官時,民生利病,四方水旱,知無不言。康熙帝曾稱贊道:“張英始終敬慎,有古大臣風。”
【臣】等謹案:《易經衷論》二卷,國朝張英撰。英字敦復,桐城人,康熙丁未進士,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,諡文端。是書乃所作易義,專釋六十四卦之旨,而不及繫詞以下。每卦各為一篇,詮解大意,而不列經文。其立說以朱子本義為宗,各為闡發其藴。而於坎卦之貳用缶句,則又以本義為未安,而依程傳以樽酒簋貳為句。其斟酌盡善,不為茍同,非世之遷就傅會者所可及。其解乾彖元亨利貞云:文王繫辭本與諸卦一例。解乾坤文言云:聖人舉乾坤兩卦,示人以讀易之法,應如此擴充體會。亦皆見地明逹,無紛紜轇轕之病。其他本乘承比應之理,以直抉夫吉兇悔吝之所以然。大都言簡意該,不以象數穿鑿,自生枝節,猶說易家之平正篤實者也。
乾隆四十三年六月恭校上。
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
【再次點校】:暫無
【點校底本】:《欽定四庫全書》第44冊?經部38?易類
〖易精蘊大義〗十二卷。元解蒙撰。蒙字求我,《江西通志》誤作”來我”,江西吉水人,中天歷己巳(1329)年江西鄉試,與其兄子尚均以著《易》而名于世,兄書《周易義疑...
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【再次點校】:暫無【點校底本】:《欽定四庫全書》第07冊?經部01?易類 (清)惠棟《增補鄭氏周易》提要欽定四庫全書經部一新本鄭氏周易易類提...
作品信息 點校狀況 作品名稱: 橫渠易說 底本出處: ?網絡通行版本 作品別名: 無 參校版本: 網絡通行版本 作者: 北宋張載 初次點校: 簡校 創作年代: ...
國朝錢澄之撰。澄之原名秉鐙,字飲光,自號田間老人,桐城人。家世學《易》,又嘗問《易》於黃道周。初撰一書曰《易見》,因避兵閩地,失其本。又追憶其意撰一編,曰《易火...
〖周易口義〗十二卷。北宋胡瑗(993—1059)口授,弟子倪天隱記述。瑗字翼之,學者稱安定先生,泰州海陵(今江蘇泰縣)人,受范仲淹推薦,由布衣官校書郎,歷官太常...
清)惠棟撰《周易述》介紹〖周易述〗二十三卷。清惠棟(1697—1758)撰。惠氏為清初《易》漢學的代表人物,治經墨守漢儒成說,崇古文經學,以為“凡古必真,凡漢必...
作品信息 點校狀況 作品名稱: 周易集注 底本出處: 欽定四庫全書 作品別名: 易經來注圖解 參校版本: 作者: 明 來知德 初次點校: 未點校 創作年代: 不...
[元]趙汸撰《周易文詮》介紹 四卷,元趙汸著。《經義考》載此書為八卷,但舊抄止四卷,首尾完備,不似有闕佚,或后人合并八卷為四卷。原書上有讀者題記,節節用細字標題...
[明]胡廣等奉敕纂《周易傳義大全》介紹 〖周易大全〗二十四卷。明胡廣(1370—1418)等奉敕纂。胡廣字光大,號晃魔,江西吉水人。建文二年(1400)舉進士第...
[宋]郭雍撰《郭氏傳家易說》書籍介紹 南宋郭雍撰。十一卷。《武英殿聚珍版書》本。據《宋史》記載,郭雍之父忠孝受業于程頤,著《兼山易解》;忠孝沒后,其書散佚,雍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