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本經(jīng)】同人⑴?同人于⑵野⑶亨。利⑷涉⑸大⑹川⑺,利⑻君子貞⑼。
【譯】同人是志同道合的人。與志同道合的人在都城以外的縣里做官亨通順利,其好處涉及到廣大地域,對(duì)君子做官有利。
注釋: ⑴“同人”志同道合的人。《周易·同人·彖》:“柔得位得中,而應(yīng)乎乾,曰同人。”(得:契合。中:內(nèi)心。)
? ? ? ⑵“于”引出動(dòng)作、行為的時(shí)間、處所、對(duì)象、范圍和原因的介詞。可譯為: 在、向、到、從、對(duì)于、由于、在…中。、在…方面(上、中)《后漢書·列女傳》:“捐金于野。”
? ? ? ⑶“野”古代地方縣級(jí)官員。《康熙字典》又官名。《左傳·昭十八年》:“使野司寇各保其征。”《註》野司寇,縣士也。
? ? ? ⑷“利”利益,好處。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“鄙語曰:‘利令智昏。’”
? ? ? ⑸“涉”牽涉,牽連,涉及。陸機(jī)《文賦》:“思涉樂其必笑,方言哀而已嘆。”
? ? ? ⑹“大”形容體積、面積、數(shù)量、力量、規(guī)模、程度等方面“大”。《詩經(jīng)·鄭風(fēng)·遵大路》:“遵彼大路兮。”
? ? ? ⑺“川”“坤”之古字。地,大地。見《康熙字典》釋“坤”:《說文》從土從申。土位在申,古作巛,象坤畫六斷也。(“巛”chuān古同“川”。《唐韻》川本字。《說文》:“坤,地也,易之卦也。”《左傳·莊公二十二年》:“坤,土也。”又:帛書《易經(jīng)》的【坤】卦就寫成【川】卦。)
? ? ? ⑻“利”有利于,對(duì)……有利。《老子·八章》:“水善利萬物而不爭(zhēng)。”
? ? ? ⑼“貞”《漢語大詞典》君長(zhǎng)(君王與長(zhǎng)官),首領(lǐng)。《老子》:“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。”
?
【同人】彖曰 同人,柔得位得中,而應(yīng)乎乾,曰同人。同人曰:“同人于野亨,利涉大川。”乾行也。文明以健,中正而應(yīng),君子正也。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。
【譯】彖?同人是志同道合的人,相信佩服居要職的人能與其同心同德,并且許諾自己是會(huì)自強(qiáng)不息奮發(fā)努力的,叫做同人。同人卦辭說“與志同道合的人在都城以外的縣里做官亨通順利,其好處涉及到廣大地域。”是說這種做法可向天下推行。慈惠愛民公證賢明并且有才能,忠誠正直并且能與人相互應(yīng)和,這是君子為官之道。君子是能夠通曉天下人意愿的。
此彖辭篇幅較長(zhǎng)下面將其分段注解。
【原文】同人,柔⑴得位⑵得⑶中⑷,而⑸應(yīng)⑹乎⑺乾⑻,曰⑼同人。
【譯文】同人是志同道合的人,相信佩服居要職的人能與其同心同德,并且許諾自己是會(huì)自強(qiáng)不息奮發(fā)努力的,叫做同人。
注釋:⑴“柔”信服(相信,佩服。)。《康熙字典》又服也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我得天,楚伏其罪,我且柔之矣。”
? ? ? ⑵“得位”謂居要職。《左傳·襄公三年》:“解狐得舉,祁午得位,伯華得官,建一官而三物成,能舉善也夫。”
? ? ? ⑶“得”契合,投合。《史記·魏其武安侯列傳》:“相得歡甚。”
? ? ? ⑷“中”內(nèi)心。內(nèi)情。《漢書·韓安國(guó)傳》:“其人深中篤行君子。”
? ? ? ⑸“而”連詞。表并列關(guān)系。有“并且”的意思。《楚辭·離騷》:“惟夫黨人之偷樂兮,路幽昧以險(xiǎn)隘。”
? ? ? ⑹“應(yīng)”許諾。《后漢書·承宮傳》:“三府更辟,皆不應(yīng)。”
? ? ? ⑺“乎”助詞。用于語句中表示停頓。《論語·雍也》:“于從政乎何有?”
? ? ? ⑻“乾”自強(qiáng)不息。孫奕,《履齋示兒編·總說·天帝》:“健而不息者,乾也。”
? ? ? ⑼“曰”稱,叫做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(jì)》:“父曰太公,母曰劉媼。”
【原文】同人曰:“同人于野亨,利涉大川。”乾⑴行⑵也。
【譯文】同人卦辭說“與志同道合的人在都城以外的縣里做官亨通順利,其好處涉及到廣大地域。”是說這種做法可向天下推行。
注釋: ⑴“乾”八卦的首卦,天。《周易·說卦》:“乾為天,為圜,為君,為父,為玉,為金,為寒,為冰,為大赤,為良馬。”
? ? ? ⑵“行”推行,實(shí)行。《老子》第二章:“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”
【原文】文⑴明⑵以⑶健,中正⑸而應(yīng)⑹,君子正⑺也。
【譯文】慈惠愛民公證賢明并且有才能,忠誠正直并且能與人相互應(yīng)和,這是君子為官之道。
注釋:⑴“文”《史記·諡法》經(jīng)緯天地曰文,道德博聞曰文,勤學(xué)好問曰文,慈惠愛民曰文,愍民惠禮曰文,錫民爵位曰文。
? ? ? ⑵“明”明智,賢明。《老子·二十二章》:“不自見,故明。”
? ? ? ⑶“以”連詞。表示并列,有“并且”的意思。《楚辭·離騷》:“惟夫黨人之偷樂兮,路幽昧以險(xiǎn)隘。”
? ? ? ⑷“健”敏捷,高明,有才能。《戰(zhàn)國(guó)策·秦策》:“楚客來使者多健,與寡人爭(zhēng)辭,寡人數(shù)窮焉。”
? ? ? ⑸“中正”正直,忠直。《管子·五輔》:“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諂諛。”
? ? ? ⑹“應(yīng)”應(yīng)和,響應(yīng)《國(guó)語·晉語》:“龜往離散以應(yīng)我。”
? ? ? ⑺“正”官長(zhǎng)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昔虞閼父為周陶正,以服事我先王。”
【原文】唯⑴君子為⑵能⑶通⑷天下⑸之⑹志⑺。
【譯文】君子是能夠通曉天下人意愿的。
注釋:⑴“唯”表示肯定語氣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君處北海,寡人處南海,唯是風(fēng)馬牛不相及也。”
? ? ? ⑵“為”是,用在判斷句中表示判斷。《左傳·宣公三年》:“余為伯儵,余而祖也。”
? ? ? ⑶“能”能夠,主、客條件具備,會(huì)作,會(huì)做,會(huì)完成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孔子不能決。”
? ? ? ⑷“通”通曉,懂得。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:“孔子以詩書禮樂教,弟子三千焉,身通流藝者七十有二人。”
? ? ? ⑸“天下”所有的人。《戰(zhàn)國(guó)策·魏策》:“天下縞素。”
? ? ? ⑹“之”助詞。的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惻隱之心,人皆有之。”
? ? ? ⑺“志”志氣,意愿。《春秋·說題辭》:“思慮為志。”
?
【同人】象曰 天與⑴火,同人。君子以⑵類⑶族⑷辨⑸物⑹。
【譯】象?天下對(duì)付火災(zāi),需要志同道合的人。君子要友善地聚集志同道合的人辦理事物。
注釋:⑴“與”敵,對(duì)付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一與一,誰能懼我?”
? ? ? ⑵“以”要……做(作)……。《戰(zhàn)國(guó)策·趙策》:“必以長(zhǎng)安君為質(zhì),兵乃出。”
? ? ? ⑶“類”善。《國(guó)語·晉語五》:“若內(nèi)外類,而言反之,瀆其信也。”
? ? ? ⑷“族”聚集。《莊子·在宥》:“云氣不待族而雨”
? ? ? ⑸“辨”同“辦”治,治理(辦理)。《荀子·議兵》:“城郭不辨,溝池不抇。”
? ? ??⑹“物”萬物,事物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一物為萬物一偏。”
聲明:本文系轉(zhuǎn)載,由趙庚白原創(chuàng)發(fā)布于新浪博客,轉(zhuǎn)載請(qǐng)聯(lián)系原作者。趙先生博客地址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u/529170607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