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上古穴居而野處,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,上棟下宇,以待風雨,蓋取諸《大壯》。 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,葬之中野,不封不樹,喪期無數。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,蓋取諸《大過》。 上古結繩而治,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,百官以治,萬民以察,蓋取諸《夬》。
【譯文】上古時期人們居住在洞穴中并且是在野外生活,后代帝王改變這種狀況用房屋替代,上有棟梁,下有屋檐,用來抵御風雨,這是因為取之于《大壯》卦規模宏大氣勢雄壯的道理。
古時候喪葬,是用厚厚的可作燃料的木柴覆蓋尸體,埋葬在荒野中,不聚土為墳不設立標志,喪禮期限也沒有固定數目,后代帝王改變這種狀況用棺槨埋葬故人,這是因為取之于《大過》卦大于超過的道理。
上古時期人們用結繩記事方式管理實際發生的重大事件,后代帝王改變這種方式發明了文字用來記載發生的重大事件,眾多官員用來管理決斷政務,眾百姓用來辨別日常活動,這是因為取之于《夬》卦經觀察分析后再做決斷的道理。
注釋:“處”居住,生活。《詩經·召南·殷其靁》:“莫敢遑處。”
“圣人”君主時代對帝王的尊稱。《禮記·大傳》:“圣人南面而治天下,必自人道始矣。”;《韓非子·外儲說右下》:“是以圣人不親細民,明主不躬小事。”
“宮”房屋。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彘之亂,宣王在邵公之宮,國人圍之。”
“宇”屋檐。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“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,九月在戶。”
“待”對付,抵御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今城郭不完,兵甲不備,不可以待不虞。”
“大”形容體積、面積、數量、力量、規模、程度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。《詩經·鄭風·遵大路》:“遵彼大路兮。”
“壯”雄壯,強盛。《漢書·東方朔傳》:“拔劍割肉,壹何壯也。”(雄壯:強壯,健壯。)
“衣”覆蓋在物體表面的東西。《齊民要術·造神曲并酒》:“但候曲香沫起,……過久,曲生衣。”
“薪”可作燃料的木柴。《孟子》:“毀傷其薪木。”
“中野”荒野。曹植《送應氏二首》:“中野何蕭條?千里無人煙。”
“封”聚土為墳。《呂氏春秋·慎大》:“封比干之墓。”
“樹”設置,設立。《左傳·文公十三年》:“天生民而樹之君。”
“過”勝過,超過。《論語·公治長》:“由也好勇過我,無所取材。”
“結繩”結繩記事。在文字產生的上古時期,人們為了把本部落的風俗傳統和傳說以及重大事件記錄下來,流傳下去,便用不同粗細的繩子,在上面結成不同距離的結,結又有大有小,每種結法、距離大小以及繩子粗細表示不同的意思,由專人(一般是酋長和巫師)循一定規則記錄,并代代相傳。
“治”治理,管理。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商君治秦,法令至行。”
“書契”指文字。《漢書.古今人表》:“自書契之作,先民可得而聞者,經傳所稱,唐虞以上,帝王有號謚。”
“百”眾多。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:“紂之百克而卒無后。”
“萬”眾多,極多。《詩經·小雅·桑扈》:“彼交匪敖,萬福求求。”
“察”辨別,區分。《新語·道基》:“嘗百草之實,察酸苦之味。”
“夬”經觀察分辨后作決斷。《說文解字》分決也。〖注〗徐鍇曰:“コ,物也。丨,所以決之。”(物:觀察;分:分辨;決:決斷,決定。)
聲明:本文系轉載,由趙庚白原創發布于新浪博客,轉載請聯系原作者。趙先生博客地址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u/529170607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