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古者包犧氏之王(1)天下也,仰則觀象(2)于天,俯則觀法(3)于地,觀鳥獸之文(4)與地之宜,近取諸身(5),遠取諸物,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(6)神(7)明(8)之德(9),以類(10)萬物之情(11)。作結繩而為網罟,以(12)佃以漁,蓋(13)取諸(14)《離》(15)。
【譯文】古代伏羲氏統治天下時,仰頭就觀察天空的現象,俯首便細看大地的規律,觀察鳥獸花紋同大地的合宜,近處擇取眾多自己親身體驗,遠處擇取眾多觀察到的事物,于是根據這些情況開始創作八卦,用來傳告知識淵博之人高明的教化,用來類推萬物實際情況。創作編結繩索并且做成羅網,依賴其打獵依靠其捕魚,這是因為取之于《離》卦中依賴、依靠的道理。
注釋:(1)“王”統治、領有一國或一地。《詩經·大雅》:“王此大邦,克順克比。”
(2)“象”現象。如:象緯(指日、月及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大行星。亦泛指天體);旱象;天象;險象;景象;假象。
(3)“法”準則(規律)。《鹽鐵論·相刺》:“故居則為人師,用則為世法。”
(4)“文”花紋。劉向《新序·葉公好龍》:“屋室雕文以寫龍。”
(5)“身”親身體驗、實行。《孟子·盡心上》:“堯舜性之也,湯武身之也。”
(6)“通”傳告。《韓非子·說林下》:“靖郭君謂謁者曰:‘毋為客通。’”
(7)“神”指知識淵博或技能超群的人。 王嘉《拾遺記·后漢》:“京師謂康成為’經神’。”
(8)“明”高明,英明、賢明、明智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明君知臣,明父知子。”
(9)“德”德教;教化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﹝孟春之月﹞命相布德和令,行慶施惠,下及兆民。”鄭玄注:“德,謂善教也。”
(10)“類”類比,類推。《墨子》:“義不殺少而殺眾,不可謂知類。”
(11)“情”實情,情況。《韓非子·主道》:“虛則知實之情。”
(12)“以”憑借,倚仗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富國以農,距敵恃卒。”(倚仗:依賴,依靠。)
(13)“蓋”推論原因,說明原因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海內悅其仁,美其義,而為服役者七十人,蓋貴仁者寡,能義者難也。”
(14)“諸”相當于“之于”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投諸勃海之尾。”
(15)“離”麗也。麗者,依附,附著。《呂氏春秋·貴卒》:“且荊國之法,麗兵于王尸者盡加重罪,逮三族。”(附麗:依附,依賴,依靠:指人不能自主或自給,依靠別的人或事物而生存。)
?
聲明:本文系轉載,由趙庚白原創發布于新浪博客,轉載請聯系原作者。趙先生博客地址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u/529170607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