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《易》之興也,其當殷之末世,周之盛德耶。當文王與紂之事耶。是故其辭危。危者使平。
【譯文】《易經》的創作,大概是在商朝的末期,周朝興盛光明的時候。描述的應當是文王和商紂那個時期的事情。所以其文辭記錄的事情都是端正的,做事端正能使國家安定太平。
注釋:“興”作。《周禮·地官·舞師》:“凡小祭祀,則不興舞。”(作:創作。)
? ? ? “其”大概,或許。《左傳·襄公十八年》:“城上有鳥,齊師其遁。”
? ? ? “當”在(某處、某時。)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當舜之時,有苗不服。”
? ? ? “殷”朝代名,即商代,因盤庚遷都于殷(今河南安陽),故又稱殷。《論衡·正說》:“唐虞夏殷周,猶秦之為秦,漢之為漢。”
? ? ? “德”光明。《正韻》凡言德者,善美,正大,光明,純懿之稱也。《詩經·大雅》民之秉彝,好是懿德。
? ? ? “耶”用于句末或句中,表示疑問、提頓、反問、選擇、測度、判斷、感嘆等。
? ? ? “當”應當。《史記·陳涉世家》:“吾聞二世少子也,不當立,當立者乃公子扶蘇。”
? ? ? “之”指示人或事物,相當于“這個”“那個”。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“宣王說之。(之:指南郭處士來吹竽。)”
? ? ? “危”端正(正派,正確。),端直。《論語·憲問》:“邦有道,危言危行。”
? ? ? “平”安定,太平。《荀子·仲尼》:“滿則慮嗛,平者慮險。”
【原文】易者使傾。其道甚大,百物不廢。懼以終始,其要無咎,此之謂《易》之道也。
【譯文】《易經》讓人傾慕,其中的道理很多,眾多實際內容不會廢止,警惕之心要始終保持,這樣求取就不會與愿望相違背,這些端正的文辭既是《易經》在學術上自成體系的理論。
注釋:“使”致使,讓。《詩經·鄭風·狡童》:“維子之故,使我不能餐兮。”
? ? ? “傾”敬佩,傾慕,欽佩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相如為不得已而強往,一坐盡傾。”
? ? ? “道”規律,道理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臣之所好者,道也。”
? ? ? “甚”很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上曰:‘豨嘗為吾使,甚有信。’”
? ? ? “大”多。《后漢書·酷吏傳序》:“且宰守曠遠,戶口殷大。”
? ? ? “百”眾多。《詩經·大雅·假樂》:“千祿百福。”
? ? ? “物”指說話或文章的實際內容。《周易·家人》:“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。”
? ? ? “懼”戒懼,警惕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必也臨事而懼,好謀而成者也。”
? ? ? “以”要……做(作)……。《戰國策·趙策》:“必以長安君為質,兵乃出。”
? ? ? “其”代詞。這(種),那,其中的。《漢書·蘇武傳》:“虞常等七十馀人欲發,其一人夜亡,告之。”
? ? ? “要”求取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修其天爵,以要人爵。”
? ? ? “無”不,表示對動詞或形容詞的否定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請無攻宋矣。”
? ? ? “咎”表示相違背。違背人的心愿。《尚書·大禹謨》天降之咎。
? ? ? “此”這。《后漢書·南蠻西南夷傳》:“此武王伐紂之歌也。”
? ? ? “之”代詞。指代事物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操蛇之神聞之,懼其不已也,告之于帝。”
? ? ??“謂”通“為”。相當于“是”。《詩經·小雅·賓之初筵》:“醉而不出,是謂伐德。”
? ? ? “道”學說。(學術上自成系統的主張、理論。)《論語·里仁》:“吾道一以貫之。”
聲明:本文系轉載,由趙庚白原創發布于新浪博客,轉載請聯系原作者。趙先生博客地址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u/5291706076